活动交流 | 谢建民参加中秘携手共促农业发展主题论坛,共绘”马铃薯丝绸之路”新蓝图

近日,由秘鲁驻华大使馆主办的“秘鲁—中国:携手共促农业发展”主题论坛在北京举行。近百位政府部门、驻华使馆、国际组织、科研机构、企业代表参会,共同探讨中国与秘鲁在农业领域的深度合作与发展前景。秘鲁农业发展与灌溉部部长安赫尔·马内罗·坎波斯、秘鲁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贡萨洛·塔拉维拉、联合国粮农组织代表卡洛斯和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主任谢建民在论坛上致辞,共同回顾中秘47年农业合作历程,共商农业发展新机遇。

跨越半世纪的合作基石:从种源交换到科技共生

谢建民在致辞中指出,马铃薯作为连接中秘文明的金色纽带,见证了两国长达47年的农业合作渊源。1978年,国际马铃薯中心向中国提供首份抗病抗旱马铃薯种质资源,拉开了中秘农业科技合作的序幕。2014年,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在中国外交部正式注册成立,标志着中秘农业合作迈向制度化、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谢建民在主题论坛中致辞@秘鲁驻华使馆

秘鲁作为马铃薯的发源地,为全球育种贡献了宝贵的基因资源。国际马铃薯中心基因库保存的4000余种马铃薯样本中,蕴含着应对气候变化、病虫害的关键基因。中国作为国际马铃薯中心种质资源分发的第一大用户,从1983年至今,先后引进5600多份马铃薯和甘薯种质资源。截至7月,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保存马铃薯和甘薯种质资源1928份,保存育种材料3257份。2020年以来,国际马铃薯中心向中国37个科研院校和企业分发了65批次,共计4042份马铃薯和甘薯种质资源。据统计,国内种植的马铃薯和甘薯中,与国际马铃薯中心种质资源有亲缘关系的品种达392个,其中马铃薯305个,甘薯87个。这些马铃薯品种的栽培面积约占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一。2024年,中国农业农村部主推的马铃薯和甘薯共计五个品种,其中四个品种都与国际马铃薯中心种质资源有亲缘关系。

在人才培育方面,中秘双方通过国际马铃薯中心累计举办技术培训班一百余期,培养专业人才2000多人次,其中三十多名硕士、十多名博士,他们已成为中国薯类科研的中坚力量。2023年11月,七名秘鲁农民来华学习种薯处理技术,其中塞萨尔・卡德纳斯先生反馈,其”种薯成活率提升了40%”,充分展现了技术赋能的显著成效。

创新驱动合作新生态:全产业链突破助力价值提升

在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下,中秘农业合作在科技研发、多边协同、经贸往来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产业联动方面,从田间到餐桌价值重构2015年至2025年间,国际马铃薯中心通过41项科学研究项目,协助中国培育出一百多个马铃薯改良品种,其中35个主栽品种覆盖全国25%种植面积。国际马铃薯中心与云南省合作育成的抗晚疫病品种“合作88”,累计创收28-37亿美元,成为发展中国家品种改良的典范。“冀张薯8号”引自国际马铃薯中心的杂交实生种子,由张家口市农科院选育而成,自2006年国家审定至今,累计推广面积约2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增产3525公斤、增收212元,累计增产710万吨、增收32亿元,其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国际马铃薯中心专家维克多・奥塔苏与中国青海农林科学院合作,开创”安第斯种源+青藏高原技术”的合作范式,2006年育成的“青薯9号”创下青海每公顷75吨的纪录,至今仍是中国北方地区抗旱抗病的主导品种,其科研成果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科技合作中,秘鲁专家引进中国设备建粉条厂,附加值提升30%。

继往开来:共筑金色桥梁 绘制合作新蓝图

谢建民主任在发言中表示,从1978年跨越重洋的马铃薯种薯,到2024年钱凯港首航的生鲜货轮,中秘两国用农业合作书写了南南合作的典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秘农业合作可以”数字赋能、绿色转型、全链融合”为支柱,在种质资源、农产品贸易、农业机械等领域开启更高水平的协同发展。 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将围绕国际马铃薯中心2030年战略的生物多样性、作物改良、再生农业和城市食物体系转型四大目标,实施践行大食物观、推进薯类良种优化和病虫害绿色防控三大倡议,结合亚太区域国家战略,打造薯类科技创新研发、信息交流和培训示范三大中心,为亚太地区粮食安全、营养改善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展望未来,国际马铃薯中心将与中秘两国携手,将安第斯山脉的种质资源宝藏与中国农业的创新活力深度融合,共同绘制”马铃薯丝绸之路”的新蓝图,继续为中秘农业合作做好金色桥梁和践行者,为全球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书写壮丽篇章。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中秘农业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进一步凝聚了合作共识,明确了发展方向,必将推动两国农业合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取得更多务实成果,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