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

团队成员

Dr. Philip Kear

我们实验室旨在运用最新生物技术,在中国和亚太地区培育改良富含营养成分的马铃薯和甘薯、提高产量并增加农民收入。
我们重视与合作伙伴的每一次合作。,我们愿为合作伙伴开展研究工作提供支持,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Publications: Orcid: 0000-0002-4488-6013

李结平

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2021年加入CIP-CCCAP,主要负责马铃薯植物生理学研究;气候变化条件下,马铃薯生理及土壤微生物种群动态变化规律;创建二倍体马铃薯突变体群体和鉴定基因型;构建马铃薯抗非生物胁迫关键性状高通量表型检测体系;重要营养元素Fe、Zn等马铃薯生物强化研究以及马铃薯育种部分工作。 希望能为马铃薯、甘薯等块茎块根类作物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袁平平

作为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中国)的一名科研技术人员主要负责马铃薯种质资源库,工作内容包括种质资源库日常管理,马铃薯种质资源保存、引进和分发,为科研团队其它同事提供实验所需的组培苗,协助办理植物检验检疫。研究的领域包括马铃薯种质资源保存、马铃薯组培苗扩繁、马铃薯外植体消毒和茎尖脱毒。

常世伟

2019年加入亚太中心,主要负责温室及大田育种。从入职到现在,主要做TON项目的表型分析,晚疫病接种及分析,以及马铃薯育种的整个过程。我们团队会逐步完善CCCAP在中国的研发系统,并引进一些新的材料及技术,如二倍体材料,诱导系等马铃薯材料,及一些研发相关软件,如CIPCROSS等。希望能和国内其他马铃薯研发团队共同进步,并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持。

单友蛟

2021年加入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中国)(CIP-CCCAP),主要工作是马铃薯育种工作,目前是TON项目马铃薯预育种工作(pre-breeding) ,为马铃薯育种及遗传分析创制优异的种质资源,创制抗晚疫病、抗旱、耐热、抗粉痂病以及抗黑胫病等性状的育种材料;同时使用马铃薯二倍体诱导系,创制遗传分析群体。目前与多家单位合作开展马铃薯和甘薯新品种选育工作,选育早熟、优质、抗病新品种(系)。

张振鑫

2021年加入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中国)(CIP-CCCAP),主要负责分子生物学实验,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基因库中材料的病毒检测、引进植物材料的检疫,以及协助进行分子育种工作。同时,也参与AsiaBlight(亚洲晚疫病协作网络)中的一些工作,包括FTA卡的分发与收集、FTA卡样品分析,以及联络国内外合作伙伴。希望可以与国内其他块根或块茎类作物研究团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主要研究内容

借助育种和遗传学手段来增强马铃薯对多种病原体的抗性,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生物强化等品质特征

 借助育种和遗传学手段来增强马铃薯对多种病原体的抗性,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生物强化等品质特征

通过正向遗传学(表型到基因)和反向遗传学(基因到表型)挖掘相关基因的功能并开发分子标记

通过正向遗传学(表型到基因)和反向遗传学(基因到表型)挖掘相关基因的功能并开发分子标记

对中国和亚太地区进行马铃薯和甘薯种质资源的分发并进行国际认证

对中国和亚太地区进行马铃薯和甘薯种质资源的分发并进行国际认证

通过亚洲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网络在中国和亚太地区收集和传播有关晚疫病形态和演变的知识

通过亚洲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网络在中国和亚太地区收集和传播有关晚疫病形态和演变的知识

向公众普及马铃薯和甘薯科学常识,提高农民和学生的专业素质,促进社会发展

向公众普及马铃薯和甘薯科学常识,提高农民和学生的专业素质,促进社会发展

实习生

许春江

河北北方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作物改良及遗传育种

李雅飞

河北北方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农艺与种业专业

王东

河北北方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黄怜
出岗

华中农业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进行抗晚疫病二倍体马铃薯资源创制的研究。于2022年4月-2022年10月在CCCAP参与MOST项目的四倍体马铃薯栽培种降倍材料的倍性鉴定及降倍材料的马铃薯晚疫病抗性鉴定等实验。

赵婷婷
出岗

2022年9月推免至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理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主要进行马铃薯晚疫病抗性基因筛选,并对其功能机制进行解析等研究。本科就读于贵州师范大学园艺专业,曾获贵州省三好学生、贵州省优秀大学毕业生、国家奖学金。于2022年7月-2022年9月曾在CCCAP进行不同品种马铃薯晚疫病抗性鉴定等实验,并学习了相关分子实验操作及育种技术。

访问博士后

Waqas Raza

Dr. Waqas Raza, Ph.D. (Pak.) has recently commenced his position as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and “Head of Regional Representatives” for Asia-Blight (A collaboration network) at the CIP-CCCAP, China. In this role, he is entrusted with the responsibility of serving as a liaison between the both institutions. His primary objective is to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model for predicting potential changes in the population of the destructive pathogen Phytophthora infestans, the causal agent of Potato Late Blight (PLB) and investigate the geographical and evolutionary progression of this pathogen, with the ultimate aim of formulating effective management strategies. His goal is to facilitate knowledge exchange, mutual learning, and shared advancements in our respective areas of expertise. By working together with the Asia blight partners, we strive to achieve significant progress and contribute to the collective understanding of predicting potential population changes.

李玉营

202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20年2月至今在中国农科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开展马铃薯晚疫病抗病基因挖掘,抗性机制解析等工作。同时,通过与CCCAP合作筛选鉴定优良抗性材料,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合理改良与利用其优良抗性,为马铃薯绿色安全生产提供重要基因资源和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