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谁

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中国)(缩写为“CCCAP”,以下简称“亚太中心”)   作为CIP在亚洲的区域中心,于2014年在中国外交部正式注册,是承担政府间机构职能的非营利性国际农业科研机构,在中国具有国际法人地位。

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是中国政府正式批准成立的第一个国际农业科研机构。亚太中心的成立是建立在国际马铃薯中心与中国40多年合作的基础上。国际马铃薯中心与中国的最早合作可追溯到1978年,当时国际马铃薯中心向中国提供了一种抗病抗旱的马铃薯资源,就是后来的“中心-24”。“最早的科研合作者没有意识到他们竟然开启了一条如此丰富、高效、长久的合作之路”。时任国际马铃薯中心主任帕梅拉·安德森博士如是说,“我们谱写了一个友谊、合作和成功的篇章,不仅减少了饥饿,而且取得重要的科研进展,改善了无数人的生活”。

在过去的40多年中,国际马铃薯中心与中国联合举办了各种类型的专项技术培训班百余次,培训科技人员2000人次。培训内容涉及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组织培养、病毒检测及脱毒技术、马铃薯和甘薯种薯生产、实生种子生产、病虫害防治、加工技术等。国际马铃薯中心为中国培养了30余名硕士和10余名博士,其中很多人已经成为中国马铃薯、甘薯研究的中坚力量。此外,国际马铃薯中心还资助百余人次的中国科学家参加国外举办的各种国际会议和学术研讨会。

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在注重中国事业的同时,将依托中心目前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包括尼泊尔、巴布亚新几内亚、蒙古、越南、所罗门群岛和印尼等在内的科研项目,努力打造一个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研究交流和共同发展的平台。

 

亚太中心的目标

亚太中心的目标是通过整合CIP和中国等亚太地区国家的优势,将创新技术和研发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同时保护和利用块根块茎类作物的遗传资源,最终建设成为一个运行科学、管理高效和服务亚太的块根块茎类作物研发推广平台。亚太中心旨在提高亚太及以外地区块根块茎作物的产量,加速脱贫并提高粮食安全。

亚太中心的任务

  • 引进块根块茎类作物的种质资源,开展可持续生产的理论研究;
  • 加强育种、栽培、植保、收获、加工以及营养等应用研究,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 加强能力建设,为中国和亚太地区培养更多的实用专业人才,改善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中国官方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