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成员

主任

谢建民

1964年生人,籍贯山西省大同市,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专业。2022年10月至今任职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中国)主任。谢建民主任自1986年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现为农业农村部)工作,历任农业部发展计划司综合计划处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处长、调研员,中国常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团一等秘书、参赞,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副巡视员、副司长,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处副代表、参赞,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一级巡视员等职。长期从事国际农业交流以及中外合作项目管理。

国家联络科学家

Dr. Philip Kear

我们实验室旨在运用最新生物技术,在中国和亚太地区培育改良富含营养成分的马铃薯和甘薯、提高产量并增加农民收入。
实验室的核心研究内容包括五个方面:1) 借助育种和遗传学手段来增强马铃薯对多种病原体的抗性,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生物强化等品质特征;2)通过正向遗传学(表型到基因)和反向遗传学(基因到表型)挖掘相关基因的功能并开发分子标记;3) 对中国和亚太地区马铃薯和甘薯种质资源分布进行国际认证;4)通过亚洲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网络在中国和亚太地区收集和传播有关晚疫病形态和演变的知识;5)向公众普及马铃薯和甘薯科学常识,提高农民和学生的专业素质,促进社会发展。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重视与您的每一次合作。我们愿为合作伙伴开展研究工作提供支持,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Publications: Orcid: 0000-0002-4488-6013
ResearchGate Lab Website: https://www.researchgate.net/lab/CIP-China-Center-Asia-Pacific-C3AP-Research-Labs-Philip-James-Kear
AsiaBlight Network: www.asiablight.org

科研团队

李结平

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2021年加入CIP-CCCAP,主要负责马铃薯植物生理学研究;气候变化条件下,马铃薯生理及土壤微生物种群动态变化规律;创建二倍体马铃薯突变体群体和鉴定基因型;构建马铃薯抗非生物胁迫关键性状高通量表型检测体系;重要营养元素Fe、Zn等马铃薯生物强化研究以及马铃薯育种部分工作。 希望能为马铃薯、甘薯等块茎块根类作物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袁平平

作为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中国)的一名科研技术人员主要负责马铃薯种质资源库,工作内容包括种质资源库日常管理,马铃薯种质资源保存、引进和分发,为科研团队其它同事提供实验所需的组培苗,协助办理植物检验检疫。研究的领域包括马铃薯种质资源保存、马铃薯组培苗扩繁、马铃薯外植体消毒和茎尖脱毒。

常世伟

2019年加入亚太中心,主要负责温室及大田育种。从入职到现在,主要做TON项目的表型分析,晚疫病接种及分析,以及马铃薯育种的整个过程。我们团队会逐步完善CCCAP在中国的研发系统,并引进一些新的材料及技术,如二倍体材料,诱导系等马铃薯材料,及一些研发相关软件,如CIPCROSS等。希望能和国内其他马铃薯研发团队共同进步,并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持。

单友蛟

2021年加入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中国)(CIP-CCCAP),主要工作是马铃薯育种工作,目前是TON项目马铃薯预育种工作(pre-breeding) ,为马铃薯育种及遗传分析创制优异的种质资源,创制抗晚疫病、抗旱、耐热、抗粉痂病以及抗黑胫病等性状的育种材料;同时使用马铃薯二倍体诱导系,创制遗传分析群体。目前与多家单位合作开展马铃薯和甘薯新品种选育工作,选育早熟、优质、抗病新品种(系)。

张振鑫

2021年加入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中国)(CIP-CCCAP),主要负责分子生物学实验,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基因库中材料的病毒检测、引进植物材料的检疫,以及协助进行分子育种工作。同时,也参与AsiaBlight(亚洲晚疫病协作网络)中的一些工作,包括FTA卡的分发与收集、FTA卡样品分析,以及联络国内外合作伙伴。希望可以与国内其他块根或块茎类作物研究团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运营团队

李思梦

2012年入职,主要负责办公室日常运行的工作。

刘洋

2012年入职,主要负责财务和筹资的工作。

刘国君

2017年入职,主要负责延庆基地运行和后勤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