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与会议 | 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召开2030年发展战略编制工作座谈会
01 战略框架与工作成果
会上,谢建民主任系统介绍了CIP2030战略的核心框架。该战略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作物改良、再生农业、城市食物系统”四大科学目标为核心,搭配“公平伙伴关系、数智与人工智能、人力投资、卓越运营”四大赋能手段,为CCCAP在亚太区域的工作提供了清晰指引。
在落实CIP战略工作汇报中,CCCAP多项工作成效显著。种质资源保护领域,已收集保存约1980份马铃薯种质资源,为国内外育种工作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服务支撑;科研项目进展高效,杂交育种、晚疫病防治等关键课题持续突破,其中AsiaBlight网络已覆盖14个国家,为区域疫病防控搭建起协同平台;国际合作版图不断拓展,已与50余个国内外机构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有效推动技术共享与人才能力建设。
02 重点发展举措
会议重点对落实CIP2030年战略、编制CCCAP2030年战略,更好服务国内外薯业发展举措进行了讨论。
谢建民就成立“育种协作网(CipPotNet)”,打造资源整合“强引擎”做了介绍。作为非营利性协作平台,CipPotNet定位于整合国内外科研资源,加速市场导向型马铃薯品种培育,建立统一的种质资源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制定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与成果分配规则。
任铁民高级顾问介绍了CCCAP数智系统建设构想。为推动数字化转型,CCCAP计划重点建设种质资源、育种、病虫害防治、产业服务、会议管理、遥感监测等六大数智信息系统,为产业发展决策提供信息技术服务。
王凯园高级顾问介绍了CCCAP筹建薯业发展基金的情况。针对CCCAP发展需求,拟根据东道国协议通过公益基金、企业捐赠、政府项目等多元渠道,采用“公益组织+专项基金”模式建立薯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薯业扶贫与技术成果转化,让科研价值更好惠及民生。
谢向英高级顾问介绍了薯业发展服务协作网筹建情况。该协作网将整合政府、科研、企业、金融投资保险等多方资源,聚焦产前投入、产后加工技术研发转化、会议论坛举办、市场拓展及国际合作五大方向,链接行业龙头企业,打通产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03 专家建议与发展规划
与会高级顾问围绕CCCAP长远发展与能力提升建言献策,从战略定位、国际合作、产业服务、农机发展等多维度提出务实建议。
金黎平提出,一是需进一步加强CCCAP的内部管理机制,推动制定中心章程;二是推动成立管理指导委员会,吸纳国内外薯业权威专家参与战略咨询与监督评估;三是重点关注延庆园区基础设施老化及大修滞后问题,建议将其列为优先事项,尽快推动维修工程立项与实施,保障科研实验和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
卢肖平指出,亚太中心应始终坚持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展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全球种质资源优势和综合协调、不受国内部门、地域、机制等制约性因素而开展工作的优势。展开而言为两点:第一,从总部和国外引进种质资源相对比较便利,可以此与国内相关机构开展广泛地合作育种工作,同时也可做好相关国外种质资源引进、交换、流动以及育种进展的信息管理工作。第二,根据前几年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协作网的工作经验,多做一些跨部门、跨区域的综合性协调、组织与国际交流工作,这样可与国内的各级各类专业团队形成扬长避短和优势互补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际组织的平台与桥梁作用。
梁子谦指出,CCCAP作为国际机构,核心优势是国际平台资源,而非传统科研机构的成果产出速度,建议将定位转向科研成果推广与产业赋能,通过 “认证+挂牌” 模式扩大影响力,允许合作方使用CCCAP品牌标识并收取合理费用,既服务民生又补充科研经费;针对育种协作网,明确其核心目标是 “提高优良品种研发效率” 而非缩短育种周期,7-8年的品种数据评价周期需严格保障,可通过扩大育种规模、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同时建议 CCCAP主导育成品系以CIP命名形成系列化品种,强化品牌辨识度;此外,提出可定期举办亚太国际马铃薯会议,调动区域内各国参与积极性,联合高校策划千万级合作项目吸引企业加入联合攻关,还可打造专属网站与公众号,每天介绍1款马铃薯加工产品,运用AI技术推出行业日报,强化科普与产业信息传播能力。
赵中华提出,应加大亚太地区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携带项目经费的区域人才加入,同时推动 “引进资源田间鉴定 – 表型鉴定 – 联合研究” 协作模式,可邀请合作机构派驻人员到京共同开展课题,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在产业服务方面,建议延续 AsiaBlight 网络的成功经验,将 “病原监测 – 防治技术研发 – 国际推广” 模式复制到其他领域,助力技术孵化与输出;针对哈萨克斯坦马铃薯消费习惯浓厚但种植规模有限,以及部分企业合作意愿短暂的情况,建议总结合作案例经验,优化服务方案;强调需紧密结合 “一带一路” 倡议,推动中国马铃薯技术与品种 “走出去”,例如针对东南亚市场争取合作项目,同时每年组织南京农业大学等合作单位梳理工作成果与计划,联合董莎萌团队优化品种抗病性预报体系,加强与农技中心协作完善田间发病监测模型,推动丁子香酚等农药品种扩大注册应用。
杨炳南表示,CCCAP可充分发挥国际机构优势,向中国政府提供农机发展领域的政策建议,尤其关注西南地区小型农机推广困境 — 当前国家虽有农机补贴政策,但四川、贵州、重庆等地小型马铃薯生产机械补贴力度有限,学习和借鉴甘肃通过社会化服务模式推动马铃薯生产机械应用案例,建议推动政府统筹组织马铃薯生产服务体系建设;同时指出,国内大型农机近年进步显著,厨房加工设备与国外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可通过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并本土化改良;此外,建议CCCAP定期整理发布国外马铃薯领域重要研究进展与文献,发挥国际资源优势,为国内科研与产业提供前沿信息支持。
谢建民主任在总结中表示,各位专家顾问的建议兼具战略高度与实践价值,CCCAP 将系统梳理并纳入2030年发展战略编制,进一步优化发展路径,强化国际合作与产业服务能力,推动亚太区域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