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区域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协作网2021年工作计划研讨会在云南西双版纳召开

【中国经济新闻联播 云南 西双版纳讯】庚子开年,疫情之下,许多农产品销售受到影响,但冬种马铃薯却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收购价格也从一元多涨到三、四元不等,创下近几年新高。于是很多地方采取“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产供给”,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实现了马铃薯增产增收。特别是南方几个省份,气候适宜,利用冬闲田几个月的时间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 ,保障当地粮食安全。

为了更好的开展和完善2021年冬种马铃薯的各项工作,亚太区域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协作网(AsiaBlight)于2021年1月8日-10日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冬种马铃薯种植基地召开了2021工作计划研讨会。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有亚太中心主任、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中国)副主任卢肖平,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中国)中国区联络科学家Philip Kear,国际马铃薯中心客座科学家AsiaBlight协作网总协调人车兴壁,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专题协调人赵志坚,恩施州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肖春芳,中国经济新闻联播农业频道副主编、田农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田有升,北京汇思君达科技有限公司专题协调人张君,牙克石市森峰薯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义森以及AsiaBlight协作网主要成员江苏利民集团、保定亚达益农公司和种植户代表等,部分专家也通过远程视频参加了此次会议并提出了宝贵建议。

(研讨会现场)

会议讨论了关于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解决方案,以及AsiaBlight协作网的杀菌剂药剂试验示范情况,大家一直认为在湖北恩施州、云南及内蒙古牙克石做的药剂评估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今后的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据了解,自从2015年7月,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简称亚太中心)在北京市延庆县揭牌成立,几年来,得到中国政府、农业部及在中央相关部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筹建了兼具科学实验、行政办公和后勤保障、总建筑规模12000平方米的亚太中心大楼。这是中国政府兑现国际承诺,向国际农业科研体系做出的新贡献,是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推出的新思路,也是保障亚太地区薯类科学研究、产业发展推出的新举措。亚太中心建成以后,在中国和亚太地区努力选育适应地域环境特点的新品种,提高地区薯类总体生产能力和产出水平,并将成为一个设施设备先进、人才聚集的创新平台。中国政府将通过努力将其建成国际农业科研合作的典范,加强和国际农业科技机构的合作,使国内农业科研水平更上一层楼。

(卢肖平、车兴壁专家组一行到西双版纳勐腊县冬种马铃薯基地考察指导)

研讨会结束,卢肖平、车兴壁专家组一行在中国经济新闻联播农业频道副主编、田农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田有升的陪同下,来到该公司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和勐海县的的近千亩的冬种马铃薯示范田考察指导。

(田农士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长田有升<左三>向嘉宾介绍冬种马铃薯基地种植情况)

虽是寒冬季节,北方白雪皑皑,但云南的西双版纳却是一派生机盎然。冬闲田不闲,一行行绿油油的冬种马铃薯苗整齐划一,尽享冬日暖阳,茁壮生长。

(亚太中心中国区联络科学家Philip Kear<右一>认真查看基地马铃薯生长情况)

专家组嘉宾在马铃薯试验田参观时,看到这片冬种马铃薯示范田,在种前、种植、种后三个阶段细节工作做的都很到位,尤其是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方面也做好了综合防控解决方案,专家组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据统计,马铃薯是世界上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原产于南美洲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安第斯山区及乌拉圭以及墨西哥等地,16世纪从南美的哥伦比亚向世界各地传播,17世纪初由荷兰人带到我国台湾。马铃薯是重要的粮菜饲果和工业原料作物,由于它耐旱、耐瘠薄、高产稳产、适应性广、营养成分全和产业链长而受到全世界的重视。我国马铃薯产业在中国加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后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中国的冬种马铃薯产业,通过亚太中心(中国)强大的科研后盾及技术支持,结合中国各个地方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特征,精准指导,量身定做,再结合各区域冬种马铃薯试验田的种植情况,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创出新模式,“种”出新经验,将“小土豆”打造成“大产业”,引领城乡居民健康消费,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田有升)

(亚太中心考察团在西双版纳马铃薯试验田合影留念)

责任编辑:王海珠

原文链接:http://www.cctv-cmpany.video/lianzheng/68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