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P中国合作成果简介与CCCAP最近工作进展

按语: 创刊号已经表达,好故事要慢慢讲,而国庆小长假正是一个静心梳理思路和准备故事的好时机。10年前,我组织写了一本书《国际马铃薯中心在中国》,主要总结了30年双方合作的主要成果。可一眨眼又是10年过去,所以还应该讲讲最新的进展。但愿在不久的将来,还有精力和兴趣再写一本《亚太中心建在中国的经历、经验和启迪》……

卢肖平    2022年10月1日

 

国际马铃薯中心与中国合作的总体概况以及亚太中心最新主要工作进展

国际马铃薯中心(CIP)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始于1978年,并于1985年在中国正式设立联络办公室,是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15个中心中最早在中国设立办事机构的中心。

1985年9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任志与国际马铃薯中心主任Richard L. Sawyer签署成立国际马铃薯中心北京联络处的协议
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CCCAP)俯瞰图
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CCCAP)俯瞰图

CIP与中国合作的最主要成果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种质资源的引进与优良品种的选育;二是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和应用;三是人员人才的培养培训,即能力建设的提高(具体内容可见《国际马铃薯中心在中国 — 30年友谊、合作与成就》一书)。正是由于双方的成功合作和对薯类作物发展在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中战略地位的前瞻性共识、双方于2010年签署协议,决定在中国共建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CCCAP)。2014年起,北京市政府在中国农业部的协调和支持下,投资约2亿人民币,在北京延庆区建设了CCCAP研发基地(占地近200亩,3栋建筑共约13000平方米,智能玻璃温室6000平方米),于2017年完成基建并移交CIP运行,农业农村部同期为之配套赠送了将近2000万元的首批科研装备。这也是CGIAR体系中唯一一个建在中国、具有独立国际法人地位的国际农业科研区域性机构。

最近十多年以来,由于国内、国际在政治、外交、经济与科技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都对中国引入资金和技术的限制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在华项目活动基本停止,所以CCCAP的运行基本依靠中国政府的支持在发展。然而,CIP薯类作物的种质资源根据国际规则并对中国关门,经过CCCAP的努力协调和调度,CCCAP自己以及国内各相关团队仍陆续引入CIP马铃薯种质资源数百份,使国内的遗传育种工作还在不断取得进展。同时,CCCAP也在积极地扩展合作渠道,发展新型合作伙伴关系,使自身的团队建设和相关科研工作得以前行。

01. CIP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引进与国内遗传育种工作进展

过去数年,中国从CIP大约引进了各种马铃薯种质资源2000多份(已去重),约占国内马铃薯种质资源存量的一半,由此育成各种优良品种上百个(根据2015年调研项目统计数),其种植面积至今约占总面积的20%以上。简而言之,在目前国内餐桌上,每4-5个马铃薯中即有一个具有CIP资源的背景。尤为值得强调的是国家优薯项目的新进展,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基因组所黄三文团队不仅于2021年6月在《细胞》杂志上发表了二倍体育种新突破的论文,解析了二倍体马铃薯自交衰退的遗传成因,而且育成了二倍体马铃薯第一代品种,并在云南试验基地里种出了产量不低的二倍体马铃薯,其科研用的育种材料既来自于CIP。

CIP种质资源引进,试管苗保存图
CIP种质资源引进,试管苗保存图

 

02. 目前国内种植面积最大、以CIP资源选育成功的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以高产和广适型而深受欢迎(见下图)

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数据,2018年,青薯9号在国内种植面积已近700万亩(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10), 排名第二。由此,该品种及其应用于2020年获得了青海省政府颁发的科学技术一等奖。

在此之前,以CIP资源育成的“合作88”,已在云南种植多年,至今种植面积在云南仍排名第一。CIP也已在2015年将该品种引回CIP基因库并以此为荣广为宣传(已推广到其他国家),这也是国内第一个马铃薯品种被CIP基因库收纳并推广应用。

2015年CIP科研团队云南现场验收“合作88”

 

03. 马铃薯雾培技术的引进、应用和推广

2008年,由CIP帮助引进了当时在国际上比较先进的马铃薯种薯雾培生产技术,为国内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工厂化生产开创了先河。根据四川省农科院的介绍,该技术具有5个明显特点,一是根据马铃薯不同生长阶段需求,精准供给营养。二是精准调控营养液温度,减少高温或低温对马铃薯结薯的影响,延长雾培苗生育期50%,提高结薯效率。三是结薯效率较传统基质生产提高了10-30倍,成本降低30%以上,单株结薯数达到25粒/株以上。四是解决了传统基质不可再生资源的问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达到了节本增效的作用。五是解决了传统基质栽培中土传病害及隔生薯问题,保证了原原种的纯度与质量。

以该技术为核心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于2013年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马铃薯工厂化雾培术的应用

 

04. 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监测技术体系的引进应用和AsiaBlight诞生

在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当中,被业内人士称为世界第一大农作物病害的马铃薯晚疫病一度被看作是限制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拦路虎。为了破解这个难题,1999年在CIP驻京联络处的协调帮助下,中国重庆市从比利时引进了马铃薯晚疫病的监测体系。

经过20多年的试验、实践、改进和提升,该系统技术日臻成熟、监控日益精准,得到了越来越多农户的认可,纷纷购买了设备,并通过远程推送系统,(在手机上)实时监测田间晚疫病发生发展情况,根据预警提示施用农药,较好地防控了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实现了农药减量增效和绿色防控。

目前全国约有20个省区市马铃薯生产区都在使用该系统,马铃薯晚疫病专业监测点已经达到了1000多个,覆盖了400-800万亩马铃薯播种面积(近占总面积的1/10)。该系统的使用可帮助农户每亩减损300-1000公斤鲜薯,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显著。

2019年,在CCCAP推动和主导下,亚太地区马铃薯晚疫病防控协作网(AsiaBlight)应运而生。尤其在最近的3年里,虽然新冠疫情对很多工作和交流都造成很大困难,但AsiaBlight依托CCCAP十分活跃,每年都在全国马铃薯晚疫病有代表性频发的地区,组织田间国产药剂的试验与跟踪调查,并且不断地组织培训和现场交流会,在马铃薯业界已经产生较大影响。3年以来的实践表明,马铃薯晚疫病在有现代装备的监测和预警下可防可控,国产药剂的使用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防控效果也十分可靠。其中一个植物源药剂(丁子香酚)已经得到周边国家同行的高度关注。

05. CCCAP已经与国内同行和团队建立起广泛的合作关系,有些区域性工作平台或联合工作站正在商谈和建立中

2019年,在CCCAP推动和主导下,亚太地区马铃薯晚疫病防控协作网(AsiaBlight)应运而生。尤其在最近的3年里,虽然新冠疫情对很多工作和交流都造成很大困难,但AsiaBlight依托CCCAP十分活跃,每年都在全国马铃薯晚疫病有代表性频发的地区,组织田间国产药剂的试验与跟踪调查,并且不断地组织培训和现场交流会,在马铃薯业界已经产生较大影响。3年以来的实践表明,马铃薯晚疫病在有现代装备的监测和预警下可防可控,国产药剂的使用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防控效果也十分可靠。其中一个植物源药剂(丁子香酚)已经得到周边国家同行的高度关注。

微信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WZ-nEhurUlP29Z6RAqcVA

微信扫一扫关注亚太中心微信公众号

亚太中心微信公众号二维码